战略专家
山雨欲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内循环经济模式已全面启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肆虐,“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正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流;在内循环经济模式下,哪些行业发展受阻,哪些行业会迎来第二春?
外贸出口的持续压力。随着全国复工复产广度与深度力度的加大,很多企业已经恢复了正常生产,但外贸行业面临的压力与困境却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今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24万亿元,同比下降3.2%,降幅明显。其中,出口7.71万亿元,下降3%;进口6.53万亿元,下降3.3%。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与出口。尤其是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以来,廉价劳动力、高效的生产能力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中国带来就业、税收、产业链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红利。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财富积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出口创汇。然而,受全球疫情的影响,从年初的海外“催订单”到“毁订单”,如今中国外贸企业除了仍旧受到外需不振、订单减少等问题的困扰外,更面临国际贸易产业链脱链的“堵点”与订单锐减“断点”的深层次双重问题,享受惯了低成本优势、订单一响黄金万两的好日子遇到了结构性的挑战与压力。
高精尖行业被卡脖子的现实压力。虽然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性经济发展战略为中国带来了多年的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积累,但我国产业链结构中的高端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原料、核心环节、核心零部件一直面临着发展瓶颈。
以前中国企业多是在自己熟知的领域进行大规模生产,但随着疫情对经济影响,以及“逆全球化”风险的不断加大,产业链重构势必会带来反全球化的趋势。由于反全球化在抬头,个别国家卡我们的脖子,某些高、精、尖企业会有“断炊”之虞。电子科学、通讯工程、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行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中国高端消费生力军的处境艰难。疫情的持续影响,使得国际旅游、出国留学、线下培训与影视演出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疫情发生之前,中国的留学生在全球高达160万人,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将中国设定为战略层级的主要竞争对手,国际商贸、旅游与留学的环境与氛围对中国人都会产生现实的影响。
疫情之前我国正处于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转型过程中,这也驱动着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在2019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中国多项消费数据创下新高,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8.5%,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8.47%,国庆档电影票房创同档期历史新高。
但在今年年初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重的两个月里,教育行业受到了很大冲击,IT培训机构兄弟连教育宣告破产,教育培训在疫情期间全部转为线上,很多纯靠线下生存的行业在疫情冲击下面临倒闭。而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则属电影娱乐业,虽然中国内地的大部分影院已获准开放,但疫情对电影行业的伤害可谓伤筋动骨,甚至可能严重滞后中国电影成就全球最大电影市场的进程。
内循环经济模式下对于某些行业来说,反而是一次发展的契机。
房地产行业仍是支柱产业。在“房住不炒”成为共识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在转型战略布局下似乎成为弃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定位不提了,但内循环经济依靠的生力军仍少不了房地产业。房地产的产业链特别长,对各行各业大宗商品的拉动作用非常强,可以稳定经济,蓄纳货币。千万不要相信某些专家所说,中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率已达96%,房子今后卖不出去了。要知道,城镇居民自有住房率即便到达100%,只要放开限购,人们依然会热衷于买房,在这方面千万不要低估中国人的欲望。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第二春。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人们开始全面适应在线生存化,未来在线教育、在线购物、在线开会甚至在线谈恋爱、在线就医都将成为常态,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会受到极大影响。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规模持续增长,作用更加突出,已经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稳定器。数据显示,1月6月,全国网络零售额达5.15万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连续4个月提升。同时,全国网络购物用户人数比上一年增长1亿人,主要网络零售平台店铺数同比增长3.8%。
同时,一旦全球化进程发生逆转,“脱钩”变为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那么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也许会迎来自己的第二春,从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到网上支付、电商平台……那些觊觎中国市场已久的国际互联网巨头将再无机会问鼎中国内地市场。当然,我们“出海”也会遇到“铁门槛”,有的会退出国外股市重回国内上市,像TikTok、微信的国际化之路也会遭遇重挫。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疫情期间增长最明显的就是互联网领域,网购、游戏、在线应用等出现爆发式增长。新冠肺炎疫情掀起了一场新的财富革命和分配革命,产生了新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刚需永远是朝阳产业。疫情冲击经济,人们可以不买化妆品不买包,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吃饭是不行的。我国是世界三大粮食进口国之一,虽地大物博,但同时也需要养活14亿人口,大豆、小麦等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进口。
日前,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大幅增加。今年将新增1.3亿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联合国的研究报告发布预警,今年将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对全球粮食供应链形成了巨大压力。一些粮食出口国为求自保,纷纷出台限制甚至禁止粮食出口政策。越南率先宣布停止大米出口,稻米出口国印度也因为“封国”而陷入停滞,小麦出口国俄罗斯亦随后限制了出售。除了疫情因素外,严重的蝗灾也在威胁着非洲和南亚的一些国家。对此,我们要谨记袁隆平院士的告诫: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要想做到吃不愁、穿不愁,饭碗就要捧在我们自己手里。在这一战略底线思维下,中国农业将迎来更大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