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心化到平台化
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作为基础的“中心化”模式开展融资服务,参与方主要是银行。但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市场迅速扩容,信用及技术等“基建”设施不足的问题也开始暴露,传统的“中心化”模式,业务效率已经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求。
显然,无论是银行还是金融科技公司,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因而,在产业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近几年,各路机构都竞相引入科技手段,重新梳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逻辑。
以最早切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大型商业银行为例,产业金融升级的信号,早已频繁出现在业绩报告中。建行董事长田国立就曾在建行2019年报中明确指出,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本质变化。科技正在从底层基础设施跃升为顶层创新先导,驱动银行的流程再造、组织变革和战略转型。”
而后,建行在近期披露的2020中报再次提及,以金融科技支持智慧金融和智慧生态建设,“构建产融结合的新对公生态,深化供应链行业应用”。
对产业金融服务进化的清晰认知,也直接反映在业务数据上。自2018年起,建行网络供应链金融的融资规模、服务企业数量、合作平台数量,都开始迅速增长。记者梳理多份年中及年终业绩发现,其中“服务企业数量”,每个半年度都稳健保持40%左右的增速,而“合作平台数量”更是在2018、2019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建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关键指标列表)
直至2020年中,受特殊时期影响,其网络供应链贷款增速才有所回落,累计投放2300.81亿元,存量客户4.12万家。
当然,不仅仅是建行,其他科技嗅觉灵敏、投研强大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平台,对供应链金融的升级重构,也已走在前列。
例如,招行也在其2020年中报提及,针对公司业务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由支持一个核心企业演变为支持整个产业链”。 围绕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供应链客户,构建供应链全行性的服务网络,提升供应链客户数字化服务能力。
又例如,腾讯金融科技、度小满、京东数科、平安壹账通、开鑫科技等平台,也早已布局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以科技服务连接企业和金融机构,使得包括供应链金融在内的各类企业融资服务得以“平台化”、“产业化”。
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参与方的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分工的专业化。在资金、风控、场景、获客等参与方分工日渐清晰的趋势下,科技类平台在产业金融服务中的角色更加“基建”,以提供解决方案、输出服务能力见长。
以开鑫科技为例,如果将其放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其更像是供应链金融科技ODM服务商的角色,一端链接产业,另一端则链接银行等金融机构。在ODM的眼中,供应链金融有很多服务和环节是可以相对标准化、定制化的,因此可以实现批量化地为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解决问题,改良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逻辑和服务效率。 自2012年至今,开鑫科技已用8年时间验证其供应链金融ODM服务模式的有效性,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中,将金融和科技的对立面实现统一、融合,并形成跨界重构能力,在物流、基建、纺织、医药等行业成功应用。因此,也率先培养出行业内第一批具备供应链金融科技综合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开发并运维各类金融科技系统200余套,服务中小微企业近5万家次。
“基于金融科技的供应链金融,是批量化、高效率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唯一可行路径。”开鑫科技总经理周治翰曾不止一次提及,要抓住产业互联网的机遇。